期刊简介
本刊为中国现存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的中药学学术性刊物,论文被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IPA(国际药学文摘)、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等国际著名文摘和数据库收录;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为《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收录。
点击详情 >主管单位: 中药通报
主办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出版部门: 《中国中药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1-2272/R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2272/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半月刊
创刊时间 1955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1560.00
杂志荣誉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往期目录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2016
-
2017
-
2018
-
2019

- 杂志名称:中国中药杂志
- 主管单位:中药通报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国际刊号:11-2272/R
- 国内刊号:11-2272/R
- 出版周期:半月刊
-
当归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基因克隆与组织表达分析
4-香豆酸辅酶A连接酶(4-coumaratecoenzymeAligase,4CL)为高等植物苯丙烷代谢途径关键酶之一,在当归阿魏酸的生物合成中起调控作用.研究利用同源克隆结合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当归4CL编码基因全长cDNA序列,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分析4CL基因在当归幼苗生长过程中根、茎、叶组织中的表达特征.结果表明,获得的4CLcDNA序列(在Gen......
作者:温随超;王引权;雒军;夏琦;樊秦;荔淑楠;王振恒 刊期: 2015- 24
-
虎杖根状茎与根中5种化合物的分布规律
为了解虎杖根状茎与根不同组织结构中虎杖苷、白藜芦醇、蒽苷B、大黄素、大黄素甲醚5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布积累规律,在植物解剖的基础上,采用组织化学定位方法对虎杖中的蒽醌类、白藜芦醇、苷类活性成分进行显色反应,同时采用HPLC测定虎杖根状茎及根的不同组织结构中5种活性成分含量.结果表明,随着虎杖根状茎和根直径的增大,其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所占比例增大.白藜芦醇及其苷类化合物主要集中在根状茎的髓部、次生......
作者:刘耀武;王军;储姗姗;程铭恩;方成武 刊期: 2015- 24
-
外翻肠囊法评价黄连-大黄药对不同提取工艺中生物碱的肠吸收特性
采用水煎和醇提2种工艺,通过大鼠肠外翻模型评价黄连-大黄配伍药对中生物碱的体外肠吸收特征.以小檗碱、巴马汀、黄连碱、表小檗碱4种主要生物碱成分为代表,采用一测多评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吸收速率常数,进而评价2种工艺中,4种生物碱成分在大鼠不同肠段的体外吸收特征.结果显示:2种不同工艺提取物中上述4种成分的高、中、低剂量在小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大于0.9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小肠部位的吸收速率常......
作者:陈凯;王月亮;陈彦;李慧;刘宇灵;王佳奇;张晓莉;刘文丛 刊期: 2015- 24
-
经鼻给药α-细辛脑mPEG-PLA微粒的制备与体外释放研究
以α-细辛脑为模型药物,单甲氧基聚乙二醇-聚乳酸共聚物(mPEG-PLA)为载体,采用快速膜乳化法制备经鼻给药载药微粒.所得微粒表面光滑、外观圆整,平均粒径为360nm,多分散系数(PDI)为0.030,载药量及包封率分别为(11.5±0.045)%(n=3),(86.34±0.11)%(n=3).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结果均表明α-细辛脑是以无定形或分子态存在于mPEG-PLA载体中,而不同于......
作者:鞠凤;潘林梅;郭立玮;朱华旭;李博;屈娜;杨晨 刊期: 2015- 24
-
液固压缩技术改善丹参酮ⅡA释药的评价研究
“液固压缩”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新出现的能够显著改善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新技术,该文选择丹参中的难溶性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及其脂溶性有效部位为研究对象,以不同的非挥发性液体为液相溶剂,微晶纤维素为载体材料,二氧化硅为涂层材料制备液固压缩片,并对其流动性(休止角,卡尔指数及豪森指数)、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DSC,XRPD)等进行研究.通过对比不同液固压缩片与普通片剂溶出曲线,探讨该技术在改善丹参酮......
作者:刘晓谦;孟庆举;徐雪林;赵洁;杨华;易红 刊期: 2015- 24
-
不同干燥方法对薄荷药材中多元功效成分的影响与评价
采用GC-MS和UPLC-TQ-MS技术分析评价不同干燥方法对薄荷药材中2种单萜类、4种酚酸类、5种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组成及含量变化,考察干燥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利用TOPSIS综合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为薄荷药材适宜干燥方法的确定提供依据.结果显示,干燥方法对薄荷醇、咖啡酸、迷迭香酸含量影响大,其次为绿原酸、香叶木素-7-O-葡萄糖苷;同温度下,热风干燥对活性成分的保留作用优于微波干燥与红外干燥......
作者:朱邵晴;朱振华;郭盛;赵玉洋;鲁学军;沙秀秀;钱大玮;段金廒 刊期: 2015- 24
-
金匮肾气丸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脾肾阳虚型高血压的效果观察
该研究选择了96例老年脾肾阳虚型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金匮肾气丸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研究观察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降压效果、中医证候减少效果和血脂,结果显示研究组降压效果、中医证候减少效果和改善血脂代谢效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研究结果认为金匮肾气丸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老年脾肾阳虚型高血......
作者:刘旭东;付坚;封木忠;章正华 刊期: 2015- 24
-
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珍藏古代中药考
经实地考察,鉴定了珍藏于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批古代中药饮片.这些珍贵的文物,是斯隆爵士藏品的一部分.近百种的中药标本,客观地记录了300年前中药商品的实际情况.这些宝贵的数据,对于研究中药品种的沿革与变迁、中药炮制与饮片的历史,探索大航海时代东西方的药物交流史都极具参考价值.......
作者:赵中振;赵凯存;白效龙 刊期: 2015- 24
-
中药药味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及中药药味的标定原则与方法研究——《本草纲目》药味及药味理论考
历代本草文献中对于中药药味的标注却别很大.《本草纲目》是中国药物学界非常有影响力的著作,研究该书对药味的标注方法和原则,探讨其优势与不足,对于药味的标注化标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草纲目》重视药味理论,采用了宋明理学的方式来阐释药味与功效的关系,但并未应用和进一步发展宋元时期系统论的观念,同时该书也并未使用理论反推药味的方式标注药味.《本草纲目》在药味的标定上主要采用口尝药味的标定方式,应作为当......
作者:张卫;张瑞贤;李健 刊期: 2015- 24
-
豆科藏药品种与标准整理
通过考证藏医学文献的方法,对豆科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文献中记载的豆科藏药共有36属142种(含变种),涉及64个药材品种,不同文献记载的各药材品种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约38.0%(54种)的种类为藏医学特用药用植物,约25.4%(36种)的种类作为藏药材被有关藏药标准收载,除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9个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
作者:曹岚;杜小浪;钟卫红;钟卫津;何军伟;慕泽泾;钟国跃 刊期: 2015- 24
动态资讯
- 1 野生和栽培芍药植株形态特征与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
- 2 药对研究(Ⅵ)——黄连-吴茱萸药对
- 3 均匀设计法优选二妙丸方药的半仿生提取工艺
- 4 牡丹皮药材的适提取工艺研究
- 5 银杏中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调控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6 HPLC测定枫香脂碱提物中脱氢松香酸和松香酸的含量
- 7 长白落叶松树皮化学成分研究
- 8 雄黄的毒性研究
- 9 以D2EHPA为流动载体的乳状液膜萃取菲牛蛭中的水蛭素实验研究
- 10 糖尿病中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机制及中医药干预
- 11 自主创新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 12 中药玉竹中新的次生代谢产物
- 13 野生青蒿体内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及风险评估
- 14 五味子木脂素与生态因子相关性研究
- 15 中药材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建立
- 16 具有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中药组分快速筛选方法研究
- 17 椭圆叶花锚的化学成分研究
- 18 论熟地黄的益智作用与研究思路
- 19 岷山毛建草化学成分研究
- 20 HPLC测定复方感冒颗粒中绿原酸的含量